胶州李哥庄镇是世界最大高端假发生产基地!广告牌都有三种语言

发布日期::2021-07-26浏览次数:101468

摘要:从胶州城区驱车向东十五公里,就到了李哥庄

 从胶州城区驱车向东十五公里,就到了李哥庄镇所在地。林立的厂房将这里分割成一个个巨大的模块,每一个厂区和商店的招牌上几乎都印刷着至少三种语言。

买李哥庄周边新楼盘请拨打电话:15854210555  微信同号

这个街道的繁华程度超过很多县城的小镇,缘于其多重特殊的身份:这里是全球最大的高端假发生产基地;这里是中国的“制帽之乡”,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帽饰出自这里;这里的饰品加工行业发展超过30年,占据着青岛地区饰品行业的半壁江山……

这个面积75.8平方公里的寻常小镇,正在通过“头部”产业,让全世界认识它。

占高端假发市场四成以上

据说,假发圈有句老话:世界假发看中国,中国假发看青岛。而青岛假发,则要看李哥庄。假发是李哥庄的大产业。从上世纪80年开始,假发成为李哥庄在全世界的一张名片。在全球高端假发市场,来自李哥庄的产品占比达到40%以上。
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记者在李哥庄青岛上合跨境电商产业园看到,展区四周整齐地摆放着数十款假发。根据材质的不同,价格从千元到上万元不等。

“这一顶是真人头发制作的假发,效果也是最好的。”上合跨境产业园负责人高玉乾拿起一顶极为飘逸逼真的假发说,“这种高端假发一般都是海外客户私人定制,会根据对方的头型等一比一进行制作,佩戴起来更加自然逼真。”记者手指触及时发现其发质逼真顺滑,就连发缝都难以分辨真假,“这样一顶假发折合人民币需要1.5万元左右。”

高玉乾介绍,如今李哥庄生产的基本都是这种高端真人假发,舒适度和仿真度无可比拟,一些明星也曾在这里订购假发,这也使得李哥庄假发闻名全球。

据了解,当地整个假发产业的发展,大概要追溯到40年前。

“假发早期兴起于日韩,后来日韩的商人到青岛投资,就把产业带到了这里,凭借着地理位置优势以及招商引资优惠措施等,李哥庄成为国内较早发展假发产业的地区。”高玉乾告诉记者,仅仅几年时间,镇子里几乎每户家庭都有人从事这一产业。为了收集材料,李哥庄人手握剪刀、镜子和秤杆,开始在全国各地收购头发,再运回家乡进行加工,最后转手卖到海外市场。

“2000年左右时,很多李哥庄妇女掌握了假发部分工序手艺,照顾家庭之余,开始在家里做假发,补贴家用。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妈在家做假发,她做得比较慢,大概两天做一顶。做得快的熟练工一天能制作一顶,差不多挣十几块钱。”聊起假发行业的发展,土生土长的“80后”胶州人张振对此印象深刻,“以李哥庄为中心,胶州好多地方都开始制作假发,越来越多的假发作坊开始出现在李哥庄乃至整个胶州。”

假发产业的兴起给李哥庄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,据一位老人回忆,当时一个妇女在家钩假发,月收入差不多500元。

“那时候的李哥庄就已经有‘国际范’了,想玩啥、吃啥新鲜东西,胶州市不一定有,但在李哥庄都能找到。”张振说,“从假发产业开始,李哥庄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。”

三大产业搭起就业平台

以假发为起点,李哥庄的帽子产业、饰品产业都开始蓬勃发展,逐渐形成了制帽、假发、工艺品三大传统优势产业。以假发为例,据官方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李哥庄发制品企业和小加工点共计300余家。2020年当地假发行业年产值达到28亿元,解决就业人口1.2万人,三大产业已成为承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平台,现已形成以李哥庄镇为中心,辐射周边多个镇办的传统产业经济圈。

李哥庄作为“中国制帽之乡”,由该镇制帽行业商会为主要起草单位的《六片运动帽标准》,成为全国制帽行业的首个国标,美国总统竞选团队戴的帽子、奥运会的球迷用帽……大都出自李哥庄制帽企业。经过40年左右的自主创新,从“小配套”到“大加工”、从二手订单到自主接单、从贴牌加工到自营出口,到今天全镇已形成了集辅料、刺绣、印花、包装、销售于一体的配套产业链,实现制帽产业信息化、智能化提质升级。如今,李哥庄各类帽子生产及配套业户400余家,年产值近70亿元,产品90%以上出口销往欧美、亚非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;饰品加工分布在千家万户,占据青岛地区饰品行业的半壁江山……

“随便敲开李哥庄镇一户人家的门,他们可能就在从事绣花、织帽檐、做手镯等产业。”该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因为“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”,李哥庄2016年获评“中国特色小镇”,摘得了“国”字号的“特色小镇”招牌。

李哥庄的“十分钟生活圈”

产业发展释放出强大的用工需求,带动当地农民、外来人员在镇驻地就业、落户,从而形成了“造城”的聚集效应。

“我跟我对象都是菏泽人,现在把家安在了这儿。”“新李哥庄人”闫红在一家制帽厂工作,十几年前她和丈夫来到李哥庄镇打工,两人白手起家,在镇上买了房、生了娃、安了家。去年还花7万块钱买了一辆二手汽车,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

“从我家到厂里骑车也就10分钟。”闫红说,镇上处处是企业,想找个活挺容易。工厂下午4点半就能下班,照顾孩子很方便,一个月的工资也有4000多元,“挺知足”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李哥庄居民基本形成了自己的“十分钟生活圈”,离家10分钟范围内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。

1990年出生的潘乃英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。她跟老公都是临沂人,到李哥庄打工后留在了这里,夫妻俩在同一家制帽厂工作,一个做缝制,一个做绣花,工资加起来有一万多元。

“够还房贷和养孩子的了。”潘乃英说,他们去年贷款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,虽然不大,但是一家人也够住。

借助“互联网+”发展自主品牌

李哥庄传统产业着力转型升级

在快速发展期,假发、帽子、饰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随着市场的逐渐规范和饱和,加上环保、安全生产的要求逐渐提高,监管趋严之后,很多中小厂家就转行或者关停。

以帽子生产为例,汉德维尔服饰有限公司副总徐成儒告诉记者,现在留下的基本都是规模以上的帽厂,作坊式的企业已经被市场自然淘汰。

“做二手订单、贴牌加工的利润已经越来越低了,想要发展下去,除了提高智能化生产,最重要的是做自主品牌。”徐成儒介绍,目前公司的自动化设备已经处于行业前列。“但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等,国内以前的低人工成本、低生产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,制造业正在往东南亚等地区转移,这也倒逼着我们从加工企业转型去做自主品牌。”

“这个过程很难。”李成儒坦言,从去年到现在,公司在自主品牌推广上已经花费超1400万元,“我们在河北、东南亚都建有自己的厂房,一方面利用当地比较便宜的人工优势继续做外贸市场,另一方面加大品牌推广转向内贸。”

对假发企业来说,扩大销路、提升品牌的附加值是发展的不二途径。“李哥庄假发”在海外站稳了脚跟后,几家大的发企开始建设自主品牌,布局国内市场。

为了切入这一市场,一些发企不但和线下理发店进行合作,还开始涉足直播。有企业一场直播下来,能接到近百顶假发订单。

同样是发展自主品牌,借着直播的东风,一些饰品企业在李哥庄的产业转型中走在了前列。

“公司从去年春节期间开始试水直播,推广我们自己的饰品品牌。”青岛金玉祥和工艺品公司总经理王仕刚说,公司目前建设了5个直播间,最主要的特色就是“工厂直播”。

直播的时间虽然不长,但金玉祥和的成绩却不容小觑,目前每天都维持在七八万元的销售额,上周最高的一天销售额到了21万元。王仕刚说,“我们用心做产品,现在已经有了60多万的粉丝。”

“终归还是要做自己的品牌。做内贸直接面对消费者,我们的利润能够提高40%。”王仕刚说。

记者手记

一家人在一起,就是最好的日子

在胶州李哥庄的采访中,给记者触动最大的就是“车间里的娃娃”。正是暑假期间,不少女工会把孩子带到车间里,一边带娃一边工作,孩子们表现得也十分乖巧。

记者采访多位女工发现,不少都是夫妻俩在李哥庄工作几年后慢慢扎根在这里,成为“新李哥庄人”,然后把孩子从老家接到身边。虽然辛苦,但孩子不会成为“留守儿童”,一家人能够整整齐齐地团聚生活在一起。

对于这些怀揣着致富梦想从老家出来打工的人们来说,李哥庄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地方:自己有工作赚钱的机会,孩子有落户上学的机会,只要踏实肯干,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。不管多大年龄、有无工作技能、有没有学历,一家人总能靠着勤劳的双手过上小康的生活。

什么样的生活是老百姓最想要的生活?“能安家,家门口能赚钱,孩子能上学。”一位“新李哥庄人”说,自己和丈夫没有学历、也没有什么家底,从外地到李哥庄打工十几年,硬是靠着双手攒出了一份家业,把家安在了这里,也把孩子接到了身边。夫妻俩心往一处,劲往一处,这样的日子就很知足。

在浮躁喧哗的时代,我们常常惊叹于“风口上的成功”,但靠着勤劳的双手一点点过好生活,才是最真实最踏实的好日子。

相关阅读

  

推荐图文更多..

热点楼盘更多..